海外资讯丨柏林洪堡论坛:不(只)是博物馆
点击量: 发布时间:2022-06-16 19:42:42

  2021年7月, 一座文化综合体“洪堡论坛”在德国柏林城市宫正式对外开放。柏林为何要建设这座宫殿中博物馆?本文通过四个部分,回顾洪堡论坛从诞生到开放的历程,并简要介绍其组织方式与开放策略。

  新建于德国首都菩提树下大街的洪堡论坛,其前身是15至19世纪逐步建造而成的一座长方形平面的城市宫殿。二战后,和柏林许多受损严重的建筑一样,城市宫被民主德国彻底拆除。原址上新建的共和国宫成为柏林新的政治中心。

  两德统一后,共和国宫受到冷落。2002年,拆除共和国宫、重建城市宫的决议在联邦议会顺利通过。重建方案保持了宫殿巴洛克风格的外观(除东侧一面未复原)与原有的视觉体量,并赋予其公共文化建筑的属性。西侧露天庭院改为室内空间,成为论坛的主要接待大厅,以满足开放的实际需要。2013年开工后,重建持续到2020年方才完成,又因疫情拖累了开馆的进度,当年只能线上开放。

  柏林菩提树下大街,从勃兰登堡门到施普雷河的一公里,汇集了众多历史建筑。洪堡论坛是柏林博物馆岛上的最后一块拼图。这座重建的巴洛克宫殿,不仅标识出城市自中世纪以来的地理中心,也勾连起普鲁士王国、德意志帝国、一战、十一月革命、魏玛共和国、二战、民主德国等诸多历史记忆。如今,它的使命则是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,展示欧洲以外的文化,成为容纳多种声音的论坛。

  穿过城市宫的巴洛克宫门,进入大穹顶正下方的空间,你会发觉内外风格大为不同。迎面而来的是方正简洁的接待大厅,引导人们继续参观这座4万平米的建筑。大厅一侧,巨大的旋转显示屏提示当前展览 :

  一个关于城市宫本身历史的常设展。其中包括视频全景图、考古地下室和散布在各处的历史文物:例如 1990年人民议会选举时使用过的投票箱和共和国宫的灯具,还有一些巴洛克雕塑的原件

  一个关于柏林与世界关系的参与性常设展览。展览引导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,选择不同的路线游览展厅,既能回顾过往也关照当下

  儿童教育特展,主要讲述坐的文化:在不同文化中的儿童是怎么坐的?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如何?展览为三岁以上的小观众提供了大量的探索与攀爬的空间

  气候变化、物种灭绝和民主危机之间有什么联系?在互动的洪堡实验室里,通过这一科普互动展,你可以自己体验科学

  占据两个楼层、超过8500平方米的大型常设展,展出了近万件来自非洲、亚洲、美洲和大洋洲的展品,让柏林市中心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化舞台。

  4.馆内各处放置免洗洗手液(展厅内不得使用自行携带的消毒用品,以防损害文物)

  从左至右分别为:“请入坐!”展厅 、“柏林与世界”展厅 、“自然之后”展厅 、 亚洲艺术博物馆展厅

  继续参观,你也许会同意,它确实不只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,而是一个“为了各种文化、艺术、科学、交流和论争而存在”3之处。一位观众如此评论:

  这里有时尚、现代的展览,观众能参与其中,作出自己的评判。洪堡论坛的每一个展览都没有博物馆过去常见的陈腐气息,观展的门槛比较低。

  然而在面对种族、殖民的议题时,说明文字中总透露出恐惧和过度防备的态度,令人不大舒服4。

  参观完室内展厅后,穿过南北向的过道。你可以在那里,透过四号门洞看见建成于1830年的老博物馆,它也是博物馆岛上的第一座博物馆。穿过通道继续东行,就可抵达露天庭院。

  选帝侯、国王与帝王们曾在露天庭院中举行各种大型活动,如今公众可以在此观看电影、舞蹈或者参加工作坊和音乐会。当然更多的是迎面而来的汹涌人流:庭院中南北两道铁门24小时打开,使其成为城市空间与南北步行交通的一部分。

  洪堡论坛总管理人多格洛(hartmut dorgerloh)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这句话,是对洪堡论坛的重要注脚,可从三个层面理解这句话:

  首先,它是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(管理柏林国立博物馆群5)、柏林文化项目、柏林市立博物馆、柏林洪堡大学联合组成的公法非盈利基金会。

  论坛由一个四人领导团队负责,其中包括论坛总管理人(generalintendant)、论坛首席研究员(由柏林市立博物馆馆长兼任)、柏林国立博物馆驻论坛馆藏馆长、柏林洪堡大学校长。总管理人主要负责论坛中各展陈活动项目的协调与管理。

  再者,洪堡论坛位于重建后的柏林城市宫内,北侧紧邻世界文化遗产“柏林博物馆岛”。除了一个简洁的现代立面,其他三边恢复了18世纪的巴洛克外立面。意大利建筑设计师弗朗哥·斯特拉(franco stella)认为,宫殿经过重建,仍具有其文化遗产价值,有望成为博物馆岛世遗价值的最新组成部分6。

  斯特拉进一步指出,城市宫之于柏林,尤如圣马可广场之于威尼斯。没有了这座宫殿,就无法理解周边的博物馆、图书馆、军械库、教堂与大学等建筑。通过重建城市宫,柏林市中心填补了70年来的形象空缺,也连接了因两德分立而断裂的城市文脉7。

  最后,柏林是现代博物馆的发源地之一。城市宫与博物馆岛即为王室“珍宝室”到近代公共博物馆转变的鲜活例证。而论坛以洪堡兄弟8为名,意在彰显近代博物馆背后理性与启蒙的精神。下辖柏林国立博物馆群的普鲁士文化遗产基金会希望,柏林能够向世界展现洪堡兄弟开放的世界观与旺盛的求知欲。而基金会将欧洲藏品与非欧洲藏品整合于一处,也正是出于这一目的9。

  洪堡兄弟两人服务于普鲁士宫廷,都曾出入城市宫。其中哥哥是外交家、语言学家与洪堡大学的创建者;而弟弟是博物学家、自然地理学家。

  可以说论坛的建立,处在德国统一后柏林城市更新与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双重背景下。论坛将推动着柏林公立博物馆藏品的集中利用,打造“一个社会文化生活的开放空间”、“一个有足够灵活性、适应各类展览的模块化建筑”、“一个以论坛为形式的柏林城市宫”,并“重新定义21世纪文化中心概念”10。

  洪堡论坛有超过一成(约8000万欧元)的建设资金,来自于超过4.5万人的个人捐款。这部分资金,全部用于重建巴洛克风格的外立面。其余的5.3亿欧元和3200万欧元资金分别由联邦政府和柏林市政府承担。

  洪堡论坛虽得到了德国社会的部分支持,但并不能使其免于预算超支、工期延后、工地事故等层出不穷的麻烦,更不必说对其建设必要性的质疑。在反对者看来,将殖民时代来源不明的文物藏品,送入重建后的德意志帝国的皇宫,显然是踩进了雷区。关于殖民文物返还、帝制象征物重建、管理机构效能低下的报道,更是成为了盘桓柏林当地的新闻头条的常客。

  回望本世纪初,洪堡论坛在联邦议会中得到了跨党派的支持。但时过境迁,在两德统一三十年后,论坛如何促进德国正视自身的历史与未来,仍然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。洪堡论坛因而选择直面争议,将多种策略纳入到博物馆的整体战略当中:

  从始至终以“洪堡论坛”这一品牌形象出现,论坛通过官方网站发布各类活动与展览信息。

  自建设初期,就持续发布工地开放日、布展情况、展品动态等信息。论坛也常常聚焦于明星展品、大型文物、现代艺术的移动、运输、陈列信息,以期获得更多的正面关注。

  施工中的论坛也曾多次举行工地开放日,通过开放结构完工的部分展厅、中庭和通道,配合博物馆之夜活动,向市民介绍工程进度和未来的展览信息。

  2012年,在论坛工地的洪堡盒子建成,目的是为论坛树立形象,帮助传达、回应选址、建筑、殖民历史、博物馆伦理等关键争议,分享着各方的意见与立场。

  论坛也预告2022年的特展,公布贝宁青铜器的展览计划。论坛同时承诺,民族学博物馆之后会将这些藏品归还给尼日利亚。

  现已拆除的洪堡盒子。总面积3000平米,高28米共5层,将展览区、观景台和活动场地等融为一体。在重建完成前,它传达了洪堡论坛的项目、内容、设计和基本建筑项目方面的信息。©osram

  “达勒姆的洪堡实验室”是洪堡论坛在柏林达勒姆地区(亚洲美术馆和民族学博物馆迁至洪堡论坛前的原址)开展的30多个策展、研讨项目的总称。实验室探索了洪堡论坛所应采取思路与方法,最终集结为《通向洪堡论坛的博物馆实验》11一书。

  洪堡盒子内的小型展览也成为论坛大型展览创意的预演场,举办了不少儿童教育展览和现当代艺术展。

  邀请各方参与,完善相关方参与的方案。例如“柏林与世界”一展就公开了其社会参与方案,将本地艺术家和社区纳入展览与阐释当中。与博物馆岛以欧洲历史文物为主不同,论坛力图面向世界与未来,更关注当代的多种视角。

  论坛决定在开放后的前一百天免费入场,之后开始收取门票。这一决定基于普鲁士文化基金会赞助的一项研究《博物馆免票政策的影响——以柏林洪堡论坛为背景》12。该研究认为,虽然免费开放能提高观众群体的多样性,但对社会的门票减免政策(而非完全免票),将更好地帮助机构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取得平衡,并能避免对同一地区其他收费博物馆的挤出效应。

  随着今年9月亚洲艺术博物馆和民族学博物馆相继局部开放,如何处理论坛的核心展陈及相关文物来源、返还问题再次受到媒体的关注。可以确定的是,洪堡论坛热烈紧张的论争气息,早已是柏林城市文化中不容忽视特点。至于论坛能否取得期望中的成功,最终只能留给观众和时间来评判。

  [8]洪堡兄弟两人服务于普鲁士宫廷,都曾出入城市宫。其中哥哥是外交家、语言学家与洪堡大学的创建者;而弟弟是博物学家、自然地理学家。